杏林指什么(详解3篇)
杏林指什么详解(一):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一个代称,旧址位于此刻的江西省庐山市和安徽凤阳。人们经常会用杏林这个词语来称赞医生,称赞其高尚的品质以及精良的医术。有一个说法叫作杏林之家,指的是一家人都是医术十分高超的医生。
相传在东汉末年,朝廷比较腐败,民不聊生,疫病流行,有一个叫做董奉的道教徒,是当时著名的医生,他在交州一带行医,之后军阀势力重新瓜分交州,董奉遭遇不测。他离开交州,选择隐居,在庐山开创了杏林园,来救治病人。
杏林指什么详解(二):
杏林指的是中医学界,我们常说的杏林妙术,就是形容医生医术高超的意思。杏林这个词出自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根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意思是有一个人给人治病不收取钱财,而是让被治好的病人栽种杏树,就这样过了许多年,这些杏树成了一片杏林。所以人们就将杏林代指中医学界,而杏树代指中医师。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经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确定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到达阴阳调和而康复。
杏林精神
董奉的杏林园创立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年,经久不衰的杏林文化从它的内涵层面上来说,董奉充分汲取了老子的“中和”思想和太平道追求的“均和”思想,使得所构筑的杏林文化内涵深深地打上了“道与德”的文化烙印。之后,人们称赞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时常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高手”等词,近现代一些医药团体、杂志刊物也以“杏林”命名。可见,“杏林”已成为中医的别称。杏林文化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精神的开宗,也是中医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
杏林指什么详解(三):
“杏林”二字典出三国时期福建籍道家名医董奉,据《神仙传》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也正是因为这个传说,以后人们就开始用“杏林”二字称颂医生。而作为医家,往往也喜欢以"杏林中人"自居。杏林已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自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
董奉在庐山修道行医、济世救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如“虎口取骾”“杏林春暖”“草堂求雨”“虎溪三啸”“浔东斩蛟”等,代代相传。在老百姓口口相授的故事里,在医界代代相承的效仿中,构成了广泛的价值认同而转换成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体现的就是根植大众心中的寄托与追求,是医德、医技的表达,是强劲的民族文化体现。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医生,名叫董奉,家住庐山。他常年为人治病,却不理解别人的报酬。得重病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让病人种植五棵杏树;病情不重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要病人种植一颗杏树。这样十几年以后,杏树就有十多万棵了。春天来临,董奉眺望杏林,仿佛绿色的海洋。他感到十分欣慰,就在林中修了一间草房,住在里面。待到杏子熟了得的时候,他对人们说,谁要买杏子,不必告诉我,只要装一盆米倒入我的米仓,便能够装一盆杏子。董奉又把用杏子换来的米,救济贫苦的农民。之后人们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根据这个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满”、“杏林满园”或“誉满杏林”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