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风俗(详解3篇)
土家族风俗详解(一):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等,菜肴以酸辣为主。
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等。
在服饰方面,土家人尚俭朴,喜宽松,传统衣料多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
丧葬方面土家族过去多行火葬。土家族成年男女忌坐一条板凳。
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即可结为夫妻。
民族发展
土家族(土家语:Bifzivkar)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
族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密基卡”或“贝锦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齐,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对举,以对武陵地区的土家、汉、苗三族进行区分。
“土家”作为族称,是在较晚时期出现的。民国时期的《咸丰县志》将土司后裔的“支庶之家”称为“土家”,而将当地汉族移民称为“客家”。
土家族风俗详解(二):
土家族有节日、婚恋、丧葬、禁忌等习俗。
节日:土家族此刻仅有一部分地区存在过赶年的习俗,在腊月二十九过年(月大),每家每户都杀猪、煮米酒。
婚恋:历史上的土家族崇尚婚姻自由,只要男女相爱,征得家长同意,由土教师做见证就能够结婚了,自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男女的婚姻必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能够,结婚前一天,男女双方要举行成年礼。
丧葬:土家族此刻是实行土葬,分为入殓、葬礼、送葬、安葬、葬后事宜等。但在清江流域以北的地区,还会举行“跳丧舞”,谁家去世当晚就会,敲鼓吹唢呐,鞭炮一向响。
禁忌:土家族在除夕的那天禁止妇女洗衣服,在立春的时候禁止挑井水,立秋的时候不能摘蔬菜等等。
歌舞:土家族最爱唱山歌,示爱时唱情歌,婚嫁时唱哭嫁歌,劳作时唱劳动歌。此外,土家族还擅长跳舞,其最为古老且流行的舞蹈为摆手舞,几乎每个土家人都会跳,节奏鲜明,具有浓厚的民族风彩和生活气息。
居住:土家族一般都是群居生活,房屋排列比较紧凑,且大都是一长排,各家各户挨着居住。土家族的建筑通常是吊脚楼,楼上住人群,楼下则是关养牲畜或堆放柴木等杂物。
饮食:土家族平日是一日三餐,但在春夏农忙时则是吃四顿饭,会在早晨加一顿“过早”饭,一般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的完美寓意。土家族最常食用包谷饭,由玉米或玉米粉搭配大米制成。
猜你喜欢
土家族风俗详解(三):[本内容由 南识网 https://www.nanss.com/ 整理]
语言文字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也有人认为归入缅彝语支,是藏缅语族内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语言。绝大多数人通汉语,如今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歌舞文化
1、傩堂戏:土家族的一种祭祖活动,又受到中原文化及巴、楚文化的影响,有着比较明显的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笃信巫术的文化痕迹。
2、摆手舞: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
3、茅古斯舞:茅古斯,土家语称为“古司拨铺”,意即“祖先的故事”。汉语多称为茅古斯或毛猎舞。属土家族流传至今的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且传统的毛古斯是不允许女性参与表演。主要于每年岁首参与土家族摆手舞中作穿插性表演,也有在必须场合单独表演。
宗教信仰
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有祖先崇拜、天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我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
饮食习惯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
茶也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喜喝熬茶。茶用大瓦罐置火坑间熬煮,常年不离,是土家人火炕中的“不倒翁”。熬茶多用藤藤茶、老茶叶或茶果等,俗称长寿藤、神茶,学名茅岩莓。
风俗节庆
1、嫁毛虫节:四月初八日过“嫁毛虫”节,又称“敬婆婆神”。届时,家家用红纸两条,分别写着:“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出深山外,永世不归家”等字句,交叉成一“*”字,贴在堂屋左侧中柱上头,以为此举能够驱除虫害,四季平安。
2、五月节:农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称五月节,民间的风俗是做粽子,挂香包,挂菖蒲艾蒿,烧艾条,到江边祭祀鬼神。
3、调年会:“调年”是土家族的春节,它要先汉族的春节一天。
4、牛王节:每年的四月十八日,是土家族的牛王节。这天各地都要举办牛王节歌会,搭起歌台,将牛头像悬挂在歌台中央,以歌颂牛的功德。
5、赶年节: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
6、女儿会:又名恩施土家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一种场所,被誉为东方情人节或土家情人节。
7、舍巴节:“舍巴日”,土家语,又称“舍巴巴”,“舍巴”摆手之意,“日”,动词,“做”之意。土家语动宾倒置,“舍巴日”,汉语直译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带有浓厚的祭祀色彩,歌随舞生,舞随歌名。相传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是古代的一种战舞,始于远古,繁盛于明清时期。
8、六月六:绝大部分土家族都将六月六称之为“晒龙袍”,与汉族称谓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