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量毫米是什么意思(详解3篇)

  降水量毫米是什么意思详解(一):

  降水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以mm为单位,气象观测中取一位小数。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在一亩地(666.7平方米)上头的降水量到达水深1毫米。

  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具体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降水量解释

  气象学中常有年、月、日、12小时、6小时甚至1小时的降水量。一年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年降水量。把一个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来,就称为这个地方的平均年雨量。例如,北京的平均年雨量是644.2毫米,上海的平均年雨量是1123.7毫米。按气象观测规范规定,气象站在有降水的情景下,每隔六小时观测一次。

  降水量的分类

  降水根据其不一样的物理特征可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液态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阵雨、冻雨、阵雨等,固态降水有雪、雹、霰等,另外还有液态固态混合型降水,如雨夹雪等。

  按降水强度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暴雪、大暴雪和特大暴雪。

  降水量的构成因素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区,就是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至800毫米的地区,就是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200至毫米的地区,就是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就是干旱地区。

  一个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能够分为地区分布状况和季节分布状况两部分来组成。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区,有着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从而构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季的东南季风带来的。东南季风为我国带来太平洋的水汽,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会最先得到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构成丰富的降水,也就成为了我国年降水量最为丰富的地区。

  从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状况来看,我国年降水量总体上由东南往西北递减,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成为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从降水的季节分布状况来看,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也就是东南季风盛行的时候,所以我国的气候特征表现为“雨热同期”。而在冬季,我国盛行来自亚欧大陆内部的西北季风,水汽含量很少,构成的降水也不多。

  除了东南季风给我国带来降水以外,我国也能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水汽,我国的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的影响较大,比如西南季风经过雅鲁藏布江谷地,把暖湿的印度洋水汽送到青藏高原深处。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北疆地区,也能得到少量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使得我国新疆的北疆地区比南疆地区要相对湿润。

  降水量毫米是什么意思详解(二):

  降雨量是指在必须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所以用毫米单位来表示。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称降雨强度。降雨强度用降雨等级来进行划分。

  通常说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一般以日降雨量衡量。其中小雨指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中雨日降雨量为10~24.9毫米;大雨降雨量为25~49.9毫米;暴雨降雨量为50~99.9毫米;大暴雨降雨量为100~250毫米;特大暴雨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上。

  降雨量一般用雨量筒测定,所以降水量中可能包含少量的露、霜和松等。气象学中常有年、月、日、12小时、6小时甚至1小时的降水量,6小时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6小时降水量;24小时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24小时降水量;一个旬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旬降水量……一年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年降水量”。液态降水量称为雨量,有时两者也作为同义词。单位时间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常用mmh或mmmin为单位。单位时间的雨量称为雨强。

  把一个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来,就称为这个地方的“平均年雨量”。例如,北京的平均年雨量是532.0毫米,上海的平均年雨量是1166.1毫米。

  不一样级别的降雨量情景:

  降雨量等级

  小雨:1d(或24h)降雨量小于10mm者。

  中雨:1d(或24h)降雨量10~25mm者。

  大雨:1d(或24h)降雨量25~50mm者。[本内容由 南识网 https://www.nanss.com/ 整理]

  暴雨:1d(或24h)降雨量50~100mm者。

  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100~250mm者。

  特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在250mm以上者。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5.0~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大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2.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20.0mm或积雪深度达16CM的降雪过程。

  特大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24.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30.0mm或积雪深度达32CM的降雪过程。

  降水量毫米是什么意思详解(三):

  降雨量,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单位用毫米表示。它能够直观地表示降雨的多少。

  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深1毫米。

  1毫米降水落到田地里有多少呢,每亩地面积是666.7平方米,所以,1毫米降水量就等于每亩地里增加0.667立方米的水。每立方米的水是1000公斤,这样,1毫米降水量也就等于向每亩地浇了约650公斤水。据测定,降5毫米的雨,可使旱地浸透3厘米~6厘米。

  小雨:指24小时内降雨量在0.1-10.0毫米以下;

  小到中雨:指24小时内降雨量在5.0-17.0毫米;

  中雨:指24小时内降雨量在10.1-25.0毫米;

  中到大雨:指24小时内降雨量在17.1-38.0毫米;

  大雨:指24小时内降雨量在25.1-50.0毫米;

  大到暴雨:指24小时内降雨量在38.1-75.0毫米;

  暴雨:指24小时内降雨量在50.1-100.0毫米;

  暴到大暴雨:指24小时内降雨量在75.1-175.0毫米;

  大暴雨:指24小时内降雨量在100.1-250.0毫米;

  大暴到特大暴雨:指24小时内降雨量在175.1-300.0毫米;

  特大暴雨:指24小时内降雨量在250.1毫米以上。

  小雨:雨点清晰可见,没漂浮现象;下地不四溅;洼地积水很慢;屋上雨声微弱,屋檐仅有滴水;12小时内降水量小于5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小于10mm的降雨过程。

  中雨: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较快;屋顶有沙沙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5~15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25mm的降雨过程。

  大雨:雨降如倾盆,模糊成片;洼地积水极快;屋顶有哗哗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15~3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25~50mm的降雨过程。

  暴雨:凡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mm的降雨过程统称为暴雨。根据暴雨的强度可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三种。

  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7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50~100mm的降雨过程。

  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70~14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250mm的降雨过程。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14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250mm的降雨过程。

  在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中小雨、中雨、暴雨等专业术语,它们之间的区别是:

  小雨是指24小时内降水量不超过10毫米的雨,

  小到中雨为5毫米~16.9毫米,

  中雨为10毫米~24.9毫米,

  中到大雨为17毫米~37.9毫米,

  大雨为25毫米~49.9毫米,

  大到暴雨为38毫米~74.9毫米。

  24小时内雨量超过50毫米的称为暴雨,超过100毫米的称为大暴雨,超过25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在天气预报用语中,不一样的说法有不一样的含义。

  “零星小雨”指降水时间很短,降水量不超过0.1毫米。

  “有时有小雨”意即天气阴沉,有时会有短时降水出现。

  “阵雨”指的是在夏季降水开始和终止都很突然,一阵大,一阵小,雨量较大。

  “雷阵雨”则是指下阵雨时伴着雷鸣电闪。

  “局部地区有雨”指小范围地区有降水发生,分布没有规律。